小黑蚊的生態習性
五月 14th, 2009
雌蟲在吸血後 3 ~ 5 天會在陰暗潮濕生有青苔或藍綠藻的土壤表層產卵,每隻吸飽血的雌蟲約可產出 30 ~ 35 粒卵。卵經過約 3 天後孵化為幼蟲,幼蟲具負趨光性,多生活在有遮陰、潮濕含砂質及腐植質、生有青苔或藍綠藻的表土層,土面較硬或完全向陽的場所則未發現有幼蟲孳生。

幼蟲有 4 個齡期,初齡幼蟲歷經 2 ~ 3 周的發育生長後,老熟幼蟲爬到水分比較少的地方,例如飼育容器壁、土表、或偶爾在草莖部化蛹。老熟幼蟲脫下的皮仍黏附在蛹的末端以固著蛹體,沒有幼蟲蛻支持的蛹難以羽化。

蛹經過 3 ~ 5 天後就羽化為成蟲,剛羽化的成蟲,顏色比較淡,是淺褐色,經過 1 ~ 2 小時後就轉變為深褐色。小黑蚊(臺灣鋏蠓)由卵發育到成蟲所需的時間約 3 ~ 4 周,成蟲的壽命約 2 ~ 6 周。

小黑蚊成蟲棲息在戶外,主要如竹林、灌木叢、雜草叢、果園、蔗園、茶園、檳榔園邊緣地帶等處。如果室外沒有吸血對象(寄主)時,也可能飛入室內吸食人血,例如當校園中出現小黑蚊時,學生在教室內上課就可能被叮咬。

臺灣鋏蠓日間吸血活動自上午 8 時開始逐漸增多,至 14 時達到最高峰,然後漸漸減少,至黃昏時則完全消失,其中以 12 ~ 15 時吸血活動最為活躍。成蟲飛行活動時,一般距離地面不超過兩公尺,大約是一個人的高度。孳生場所的 500 公尺半徑範圍內,是主要的活動地區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nt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